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在政府大力推動的狀況下,廠商們事無大小,紛紛都訴求自己的MIT身份,好像只要掛著MIT的護身符,對品牌就會有加分作用。回想很久之前在看由布魯斯威利主演的《世界末日》Armageddon,就有一段俄羅斯太空人對著壞掉的機器說:「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,所有的東西都是Made in Taiwan!!」。我查了一下,這是1998的片子,可想而知曾幾何時台灣的製造業是品質不佳的象徵。十年多的時間而已,新興勞力密集的區域掘起,導致台灣代工優勢逐漸消失,製造業的廠商們由於大量的訂單及勞力優勢不再,紛紛朝少量多樣精緻化的方向前進,狀況與三四十年前日本的國家品牌轉型情況類似。

另一個有趣的現象,發生在上個月的品牌論壇中。會中有一個討論會針對「品牌新舞台X深耕中國」分組作討論,剛好我的小組有一半是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主管、另一半則沒有。幾乎一面倒的,有中國經驗的台灣主管都認為MIT已不再是台灣的優勢,均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品質早已超越台灣;而另一半,認為MIT是相較於中國整體來說,還是有一定的優勢。這個觀點的落差,除了反映MIT這個概念還有努力的空間,同時亦反映台灣對自己國家品牌認知是含糊不清的。

我十分認同政府推動的MIT概念,那是對整體環境是有絕對幫助的。但對於廠商在使用MIT概念時的狀況,我有以下幾點的建議:

一、MIT的品牌溝通對象是誰?是否適合你正在經營的市場?

在選擇要不要使用MIT的概念時,應注意品牌的溝通對象。現階段若以MIT行銷,在台灣本地較有效果,鄰近國家應該還要一段時間才有成效。歐美國家很多民眾連台灣(Taiwan)跟泰國(Thailand)都分不清楚,更別說要認識MIT了。

 

二、MIT不應該是你的「唯一」訴求:

當競爭品牌都在訴求MIT的時候,MIT會變成一個基本的門檻而已,重點是在MIT的基礎上你提供給消費者的差異化是甚麼?

 

三、MIT對消費者的好處是甚麼?

在推行MIT的概念時,很多廠商都會說「品質比較有保障」,但對消費者來說,這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,廠商在進行品牌溝通的時候應該要「說清楚」。舉例來說,最近大金空調在推MIT的廣告,就有作進一步的延伸說明Swing compressor的技術。

 

以上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

Exp總監 鄭宗信 (Jason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品牌 mit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